t86348

1964年,钱学森在家吃晚饭时,突然闻到了一道菜的味道有些发苦,就皱了皱眉,对家

1964年,钱学森在家吃晚饭时,突然闻到了一道菜的味道有些发苦,就皱了皱眉,对家人说:“这道菜有问题,别吃!” 1964年,中国的原子弹工程到了最吃劲的关头,对于钱学森这样的顶尖科学家来说,回国效力不仅意味着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,更像是一场赌上身家性命的豪赌。 当时的国际环境可不只是技术封锁那么简单,那些不想看到中国崛起的境外势力,眼看“请”不走也留不住他,干脆动了杀心。 这天晚上,钱学森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,饭菜已经摆上了桌,一家人正准备动筷子,他却突然停住了,作为顶尖的物理学家,他常年和各种化学品打交道,嗅觉早已训练得异常敏锐。 饭桌上那盘青菜,飘来一股极不寻常的味道——辛辣,刺鼻,还隐约带着一丝苦杏仁的气味,这种味道,他太熟悉了。 钱学森的脸色瞬间就变了,他立刻对家人喊道:“都别动,菜里有东西!” 警卫员不敢怠慢,立马将饭菜封存送去化验,几个小时后,结果出来了,饭菜里赫然含有剧毒的氰化物,虽然投毒的人手法不专业,剂量放得有点多,味道太冲才被提前发觉,可一旦吃下去,后果谁都清楚。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暗杀,而是冲着整个国家的核事业来的! 消息传到中央,周恩来总理当即下达指示:“查到底,保住人!”命令虽短,分量却极重,钱学森的安危,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命脉。 为了揪出内鬼,中央警卫局派来了老兵习九勃,他没有大张旗鼓地搞排查,而是从最不起眼的细节开始观察,他发现,给钱家做饭的厨师“老许”,袖口上总有一块蓝色的补丁。 巧的是,那个经常来钱家门口卖菜的菜贩子,袖口上竟然也有一块一模一样的补丁。 这会是巧合吗?习九勃心里打了好几个问号,他开始悄悄盯着厨师老许,终于,在一次老许外出买菜时,他看到了一幕:老许在菜摊上挑挑拣拣,趁人不备,从一堆胡萝卜里摸出了一个藏好的小药瓶,人赃并获,瓶里装的正是氰化钾。 审讯室里,老许哆哆嗦嗦地交代了一切,原来,他的孙子被特务绑架了,对方以此要挟他,只要在钱学森的饭菜里下毒,就放了他的孙子。 可老许毕竟只是个厨子,哪里懂什么化学剂量,投毒时一紧张手抖,反而放多了,那股刺鼻的气味救了钱学森全家,也让敌人的阴谋彻底败露。 这件事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,敌人的手段如此卑劣,保护工作必须做到最高!周总理亲自拍板,将钱学森一家从普通住所,直接迁入了戒备森严的军区大院,从那天起,钱学森的家不再是一个私人空间,而是一个国家级的保卫目标。 毛主席得知后,更是特批了一项安排:调来一位名叫段恩润的食品安全专家,专门负责钱学森一家的饮食,段恩润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,心思缜密,他还带来了一整套当时国内少见的德国进口检测设备。 自此,钱家的厨房有了堪比实验室的规矩,所有送来的食材,哪怕是一撮盐、一滴酱油,都必须先经过段恩润的取样化验,他会把每一样食物的样本封存好,确保万无一失后,才准许端上餐桌。 可以说,段恩润成了钱学森生命安全的第一道,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。 他和警卫员习九勃,一个主内一个主外,像两个隐形的守护神,他们不仅要防备外来的刺客,还要检查家里的每一块地砖,核实每一个维修工人的身份,甚至连垃圾桶该放在哪里,都要反复推敲,不给敌人留下一丝一毫的可乘之机。 当然,敌人并没有死心,后来的几年里,针对钱学森的暗杀企图还发生过几次,但无一例外,全被这套天罗地网式的安保系统挡了下来。 钱学森对此心知肚明,他从未抱怨过这种“不自由”的生活,他清楚,这些看似繁琐的保护,都是为了他肩上那个关乎国家命运的重任。 在无数个深夜里,当警卫员在门外彻夜站岗,当段恩润在厨房里用试管检验着第二天的牛奶时,钱学森也正伏在灯下,为一个个火箭和导弹的公式耗尽心血。 那顿惊心动魄的晚饭,后来很少有人再提起,但那个年代的英雄故事,从来都不是单枪匹马的传奇。 一个钱学森的身后,站着无数个像习九勃、段恩润这样沉默的守护者,也正是这些看得见的天才和看不见的卫士,共同铸就了国家的钢铁脊梁,他们的功绩,一个写在功勋簿上,另一个,则刻在了历史的骨子里。 参考资料: 钱学森-人生点滴.中国工程院院士馆 2022-12-05